“小暑大暑,上蒸下煮。”小暑节气过后,天气更加湿热。
“今天天气闷热,大家带好防暑备品,食堂为大家准备了绿豆水,走时一并带上。”7月11日,东方刚露鱼肚白,王刚就招呼大家做好出工准备。
今年40岁的王刚是新乡桥工段新乡检查监控车间线路探伤作业负责人。当天,他要带领2名“B超师”利用施工“天窗”点对管内京广线正线钢轨进行探伤检查作业。
“天窗”时间在7时30分至10时30分,探伤作业点离工区25公里,职工们要在7时前赶到作业地点。因为距离较远,他们凌晨4点多就起了床。
“天气湿热,人容易烦闷。探伤开始后,大家一定要做到‘四细、五慢、八注意、四不走,确保检查一公里,放心一千米’。”到达作业地点后,王刚一边在网外等待“天窗”时间的到来,一边提醒职工们作业注意事项。随后,他又将探伤设备仔细检查了一遍,并给每人分发了两瓶藿香正气水。“大家提前喝,这样可以防中暑。”王刚说。
7时30分,线路封锁命令下达。王刚和工友们将两台30多公斤重的探伤仪器抬到钢轨上。作业虽未开始,汗珠已经从他们的脸颊滴落。
“过了一夜,这钢轨的温度也没降下来呀。”执机手李艳宾认真检查探伤仪器后说。
探伤仪器在线路上匀速前行,太阳在东边快速地上升。行走1个多小时后,他们的工作服都已被汗水打湿。
“这个钢轨头部波形异常。”9时15分,另一名执机手何寿昌突然停下来说道。
“大家过来会诊一下,仔细判断。”王刚拿出通用仪器进行校对,同时将李艳宾操作的另一台钢轨探伤仪抬过来复核。
“这是一处钢轨表面鱼鳞纹向下发展形成的轨头核伤。”经过会诊,王刚给出了答案。
随后,王刚立即通知段调度指挥中心及线路车间,并在钢轨上做了重伤标记,填写了重伤通知单。处理完后续工作,他们继续推着探伤仪器前行。
“像这种鱼鳞下的核伤很容易漏检或误判。今后遇到这样的波形图,大家一定要高度重视。”王刚说。
10时30分,“天窗”点结束。王刚一边下达作业结束命令,一边安排大家将两台笨重的仪器先后抬下钢轨。此时,由于干了湿、湿了干,他们穿的工作服后背上布满了一片片“云彩”。
此次探伤作业,王刚带领2名“B超师”探伤线路钢轨7公里,发现病害一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