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我国铁路飞速发展,舒适快捷的高铁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出行首选。曾经的客运“主力军”,最具有代表性的“绿皮车”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。但在崇山峻岭间、黄土高坡上,依然还能够看到它们穿梭的身影。这种平均时速只有五六十公里、从城市开到乡村,逢站必停的“小慢车”,以其特有的方式,成为偏远地区群众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。
“行路难”一直是困扰山区乡村振兴的大难题。自上世纪80年代初公益“慢火车”开行以来,它贯穿湖南、贵州、重庆地区,成为两省一市山区少数民族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,开行至今累计运输旅客近亿次人次。绿皮车上基本都是当地菜农、果农,带着自家农货前往外地售卖,就拿麻阳来说,本地的水果品种多,产量大,没有开通慢火车之前,物多价贱,有货无市。自从开通了这趟慢火车,自己可以坐着火车将水果运到到隔壁城市去销售,不但价格好,销量也大。正式这么一辆每隔10分钟左右就会停一站的“慢车”,成为沿线百姓最受欢迎的火车。
公益“慢火车”温情为民。高铁迅速发展的当今时代,“落伍”的慢火车却慢悠悠的在偏远地区,成为当地民众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。收费便宜、站站停靠的“慢火车”将沿线百姓紧密地联系起来,给当地居民出行带来了极大地便利,有人通过慢火车将本地的农副产品、特产带出去,有人借“慢火车”找到了“致富经”,有人坐着“慢火车”走上求学之路、追寻梦想……“慢火车”满载当地人们的的希望,走向脱贫之路。据了解,自上世纪80年代初陆续开行以来,累计运输旅客近亿人次,获得了当地民众的一致好评。
“人民有所盼,铁路有所为”,用务实的行动解决乘客需求,为沿线百姓带来新体验。金碑,银碑,不如百姓的口碑,人民幸福才是国家的基石。